中国第一季度的GDP增长5.3%,超出了预期。
经济形势一片大好。但是,回看周围好像数据的景气度和我们感觉到的情况不一样。对于 GDP,网上有个段子,所谓「两小儿打赌吃屎」的故事,其实啥也没干,国家因为两人吃屎多增了2000万的GDP。其实,这样算不对,因为,不是“真实”的交易。如果这两人交易和支付的时候,签了合同,付了税,钱走了银行,计入了统计,这2000万GDP增加,还真得算进去。
现实社会很多现金交易不入账的,所谓地下经济的活动,是没有被统计进去的,当然还有很多为了避税,而少计入的,真实的GDP和统计局的数据比是多了,还是少了,还真不好说。
为了卷GDP,中国地方债成了天文数字
奥派学者一直反对用宏观GDP来反映经济活动的,主要原因是并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情况,就比如,政府为了增加就业,雇佣一帮人在一个地方第一天挖坑,然后第二天再填坑,如此重复下去。这样的浪费政府开支的经济活动,一样进入统计,但是这样,没有创造价值。民营企业不会为了解决社会就业难问题,而去大量雇佣做无用功,无利不起早,不赚钱买卖,他们不做。
但是,国家的基建,一些许多公共事业的目的不是逐利,是一种福利造福大众,并不强调立刻收回投资。说白了,这钱是国家的,谁关心呢。大家关心的是怎么赚国家的钱,接国家的业务,分国家的福利,管理国企和政府资金的法人和高管,也没有多少动力做成本效益分析。地方政府竞争的GDP,只要把土地压出去,融到资,使劲花,GDP就上去了,也就有了业绩。至于债务什么时候还,修建的道路桥梁,基础设施,赚不赚,成本收不收的回,都是以后的接班人的事情。于是就修建了所谓的很多「哪儿也不到桥」,做了很多「大白象工程」。
以前,用国家和地方政府融来资本做开发区,搞基础建设,是为了带动外资企业,民营企业来投资盖厂,带动人口流入,买房消费,从而推动地价(所谓土地出让金),政府可以有土地财政收入,花了的钱可以赚回来。现在很多沿海城市,外资撤离,出口订单减少,民企内卷,倒闭凋零,打工仔失业后返乡,人口减少,房价下跌,土地财政收入减少。问题来了,地方债,以前搞基建和运营借的钱,无论是地方政府债务,还是城投,国企债务怎么办,债务都是有利息的。
地方政府又要再融资,搞新基建,无论赚不赚钱,都是要继续下去,新债滚旧债。这就是为了GDP而造成了地方债务债台高耸的问题,据统计,中国的地方债总和已经到了90-100万亿。
地方政府债务过高,税收减少,政府支出就不能大手大脚了,那么公务员的收入自然也会调降了。
GDP统计的缺陷
尽管经济复苏不是很理想, 但是每次统计大部分都能增长。地方政府算计其实很简单,这次多算了,一定会同比高出预期。然后迈入第二年的时候,修正以前的数字,也就是恢复真实的数据,等于是调低了,等到了第二年,因为同比的基数调低了,同理复制上次的做法,经济同比又增长了。
这样的算法,永远对地方政府有利。但是,互联网是有记忆的。
我们看看以下几张图,就能找到这样的问题。
GDP挤水分,重新调整,各国都有这样的情况,连美国也不例外。
宏观汇总,并不会考虑其中有哪些是大白象工程,哪些是浪费,只要用了钱做了账目,交易了就算进去。
即使不考虑,官员作假,统计过程的瑕疵,就算是真实的统计,GDP也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的情况。
但是,奥派经济学认为,价格是主观的,叠加起来计算经济总量,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基本情况。首先,很多有效的经济活动没有计入,而很多无效的经济活动却计入了,这样计算给人有一种经济增长的假象,相比GDP ,PPP购买力平价更能反映真实的经济情况。第二,还要考虑货币本身的因素,因为货币超发,价格是扭曲的,经常出现一种情况是,一个国家的GDP按照本地货币计算,同比增长了,但是如果按照美元来算,却反而下降了。然而,美元是最好的标准么,也不是,美元没有绑定黄金,基本上是无锚印钞,有人计算美元兑商品购买力,100年贬损了99%。
奥地利学派认为,通胀是货币现象而不是一部分商品的物价变化,法币供给由央行制定,属于计划经济,央行不是市场,几个官员无法知道真实的市场需要多少货币。黄金才是真实的钱,万物用黄金计价,才能够恢复看到世界真实的面貌。
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参照的一些数据并不可靠。以美国为例,比如非农就业数据良好,是就业人多了么,不一定,也许是很多人打了双份工。再比如,平均时薪上涨了,是你的工资涨了,也不一定,也许是你的公司裁员了,你作为底层员工的工资还降了,而高管的工资调降的少,平均值却高了。更不用说,CPI等其他指标的统计了。
所以,被美好宏大叙事包裹着的我们也无需为「拖累了国家」而过度自责。其实,努力工作,赚钱生活,还是自己的事情,冷暖自知就好。